top of page

銅鑼灣有個小印度


【銅鑼灣有個小印度】


企鵝在農曆新年期間,趁人少少,和鵝友一起去 #掃桿埔 散步。這位鵝友是一位祖先來自印度的地道香港人。我們路經加路連山道63號的 #印度遊樂會 時,鵝友突然懷舊起來,說九十年代時他正在念中學,經常跟家人來這裡聚餐,尤其是過年時會來吃團年飯,炸子雞非常好吃!咖哩也相當美味⋯⋯聽到鵝流口水呢。


看到入口處的門牌,鵝大為震驚!原來印度遊樂會建於1917年,至今已有108年歷史!而且地址仍是用掃桿埔的舊稱Sookunpoo Valley。鵝覺得非常有趣,好想知道它的來歷。這一帶除了有不少體育會外,似乎也有不少印度人的足跡,就像之前有介紹過、而且距印度遊樂會只有數步之遙的 #善樂施大廈,也跟印度有關。另外還有在東院道上的 #官立嘉道理爵士小學,鵝聽聞以前就是供印度裔學童就讀的學校。既然我們來到了遊樂會的門口,不如就由這裡開始,慢慢來個尋找印度人他鄉的故事吧!


【從中央書院說起 早期印度人的體育發展】


印度遊樂會是個體育會,鵝不時看到有人類在會址內的草地打波。會所那棟黃色一層高的建築也十分搶眼,很有異國情調。經鵝一番明查暗訪,發現這個地方見證了本地印度人在體育路上的熱血故事。而這一切,又要由同在銅鑼灣的 #皇仁書院 前身 #中央書院 講起。


香港的印度人社群,最早可追溯至香港開埠不久,跟隨英國人而來的印度裔英軍,還有前來中國做貿易的印度商人。他們最後因各種原因,在香港落地生根。既然舉家來了香港,或與本地女子通婚成家立室,那就必得面對教育下一代的問題。據鵝了解,香港最早成立的官立學校中央書院,即後來的皇仁書院,在1862年開辦時並未接納印度裔學童入讀,要在開辦五年後的1867年,才開始有印度男孩就讀。


英制學校既重視學科成績,也注重體育運動。這些第一代的中央書院印度學生,在學業上常常名列前茅,但是,他們的體育往往「食蛋」,原因是他們完全不參加任何體育活動!這大概和印度家庭的成長環境有關。當時不少印度裔的父親,認為運動很浪費時間,阻止孩子投入體育。然而,這個情況在維多利亞女王登基五十周年(1887年)時出現改變。當時社會上有很多慶祝金禧的體育賽事,加上時任中央書院校長胡禮博士(Dr. G. H. Bateson Wright)也對學生採取「半軍訓」的教學方式,這一代印度男孩也終於開始參加體育鍛煉了,因而出現了印度裔的運動員和足球員。


【穆斯林遊樂會在波斯富街誕生】


一開始,學校並沒有教練,這些男孩大多是自我訓練。他們成立了伊斯蘭田徑會(Islamic Athletics Club),令訓練更有紀律,也很快就做出成績來,其中成員Abdul Majid Suffiad在1900年就贏了六項校際體育賽事,包括「遮打挑戰盃」(Sir Paul Chater Challenge Cup)。再後來,一些已在社會工作的成年印度男子被這些熱血小伙子感動,於是成立了 #穆斯林遊樂會(Moslem Recreation Club),積極資助這群年輕的運動員。這個會也就是印度遊樂會的前身。


穆斯林遊樂會的創會成員雖是已在工作的成年人,但在財力和各方面仍然無法與同類的體育會相比。比如現今位於禮頓道的 #紀利華木球會,於1894年成立之初,就已得到般咸道一塊草皮改建為木球場。穆斯林遊樂會成立時,只能在銅鑼灣波斯富街租借一個公寓作會址,公寓的後門就對著勿地臣街的電車總站入口,即今天時代廣場的位置。


這個會址裡只有一張乒乓球枱,於是這些年輕的運動員就在周圍街道上玩彈珠,學習網球及木球的擊球技巧,建立球感。他們還會偷偷使用跑馬地馬場的各種場地練習!根據1909年11月12日《德臣西報》(The China Mail)和《士蔑報》(The Hong Kong Telegraph)的報導,穆斯林遊樂會成功組成一支足球隊,並在當年第一次上場比賽,報導描述「這場比賽是穆斯林遊樂會在這個分組的第一場比賽。他們的球隊不錯,但唯一的缺點是缺乏練習」,最後以二比零輸給對手。


1910年10月,穆斯林遊樂會被分配到黃泥涌遊樂場(即今天體育道香港足球會附近)其中一個部份,逢星期日可使用,令他們可定期進行更有組織的比賽,包括木球和足球。但是,印度社群至二十世紀初的頭十年,仍未有屬於自己的運動場進行訓練。直至1917年,本地印度人終於向政府申請興建一個屬於他們的運動場,但他們的申請很快就被拒絕,穆斯林遊樂會亦隨即解散。


不過,在遭到政府拒絕後不久,公務員木球會(Civil Service Cricket Club)向穆斯林遊樂會招手,表示他們的會員因要遵守安息日,不會在星期日使用其會所的場地,因此可以將會所和場地提供給穆斯林遊樂會成員使用。


其實公務員木球會的許多成員都是印度社群的朋友,包括當時的輔政司施勳(Sir Claud Severn)、皇仁書院校長以及公務局工作人員,他們當中不少也是木球好手。施勳更是時任港督梅含理(Sir Francis Henry May)私人秘書本尊美(Richard Ponsonby-Fane)的好友,他們在有空時都會為大學球隊打木球。


【印度遊樂會成立並落戶掃桿埔】


正所謂朝中有人好辦事,這次真是機會嚟喇!熱愛木球並擔任大學木球隊隊長候選人的A. H. Abdul Rumjahn與本尊美是好波友,本尊美得知穆斯林遊樂會申請被拒絕後感到震驚。Abdul Rumjahn解釋說,在收到公務局的拒絕信後,遊樂會就解散了。沒有任何實體組織,就很難再次向政府提出申請。在朝中人指點下,穆斯林遊樂會的前成員決定成立新的印度遊樂會,並在1917年9月的一次會議上,推舉 #摩地爵士 為首任會長。


印度遊樂會的成員與輔政司和總督直接舉行了會議,可是當時沒有立刻可用的場地提供給遊樂會使用。但政府答應,當銅鑼灣的填海工程,即今天的維園建成後,將讓遊樂會選擇在哪處建立運動場。按興建進度,這個承諾還需等八年才能兌現,彷彿遙遙無期。


巧合的是,同年12月27日,工務司漆咸(William Chatham)確認政府已平整了掃桿埔山谷,可作為運動場使用。印度遊樂會成員也認為這是一個理想的地點,在本尊美實地視察後,得到公務局的同意,印度遊樂會於1917年正式落戶掃桿埔了!



【戰前印度裔運動員的光輝歲月】


這時的印度遊樂會,不只將會擁有自己的會址和運動場地,而且還可以選擇要哪一塊、要多大!當時的委員會決定選擇一個適合木球、網球和草地滾球的區域。雖然有不少成員也熱愛足球,但考慮到維護一個足球場所費不貲,當時的遊樂會未必可以負擔,故唯有作罷。1918年,工程已大功告成,但須待草的生長情況穩定後,印度遊樂會才能使用這片土地。


最終,在1919年7月1日,印度遊樂會的場地準備就緒。7月16日,印度遊樂會正式獲分配掃桿埔谷C段地皮。在隨後幾個月內,遊樂會開始搭建小型茅屋作會所,會員開始規劃草地作木球場地,準備他們在「主場」進行首次比賽。


有了自己的運動場地後,印度社群在木球、足球、網球賽在戰前有很優秀的表現。其中H.D. Rumjahn就是一位傑出的網球雙打好手,獲得14次香港草地網球錦標賽冠軍,其中包括1924年至1935年的12次連勝,其中11次是他與堂兄S.A. Rumjahn合作雙打的結果。兩人隨後在1937年和1940年又兩次掄元,在香港網球歷史上絕對是個傳奇。而這一頁頁香港體育光輝史,就是在銅鑼灣孕育出來的!


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所有運動賽事必須停止,印度遊樂會的會所被徵用為儲物室,草地成了停泊軍用車輛的場地。戰後遊樂會雖然取回原有的場地,但大部份都已受損毀,歷年成員得到的獎盃和記錄亦無影無蹤。


戰後的印度遊樂會也面對不少變遷,首先是1947年印度獨立,印巴分治,東巴基斯坦後來成為孟加拉國,相信對當時的印度遊樂會也有不少衝擊。而原本的茅屋會所和草地,一直用至五十年代初期,至1953年12月,政府宣布撥款200萬港元建設高標準的體育場,即現在的政府大球場,印度遊樂會才需拆遷並於翌年遷至現在的位置。



【戰後銅鑼灣仍有印度人影蹤】


鵝何以說銅鑼灣有個小印度呢?


在東院道上的官立嘉道理爵士小學,最初就叫做嘉道理印度子弟學校(Ellis Kadoorie School for Indians),成立日期比印度遊樂會還要早一年。該校是香港首間將北印度語和烏都語列入課程的學校,可見昔日銅鑼灣確是有一個小小的印度社群。而印度遊樂會多年來也成為這所學校舉行陸運會的場地,其中1950年那場陸運會,賽畢更是由嘉道理夫人在遊樂會主持頒獎禮。此外,嘉道理學校家長教師會的成員不少也屬印度遊樂會會員,因此周年聚餐也多選擇在遊樂會會所舉行。


當鵝查看印度遊樂會歷任會長的姓氏時,發現當中既有印度教徒,也有穆斯林、錫克教徒和巴斯人的姓氏,可說是一個跨宗教的會所。而今天,印度遊樂會歡迎任何種族宗教人士成為其會員,會所的設施也開放給教育、體育或慈善團體使用。


不過鵝就最有興趣去試試他們的咖哩!唔知幾時有人可以請鵝入去食飯呢?



Comments
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
© 2022 by CWB Penguin.

bottom of page